苏联·一国胜利论
由列宁提出的、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思想相对称的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理论。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情况曾经认为: 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应该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资本主义大工业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已经把各先进的工业国家的人民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它将在欧美几个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这些国家革命发展的快慢,实现革命的易难,则与各国工业发展的程度,财富积累的多少和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紧密相关。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认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到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情况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的辩证法,分析了新时代的新情况,得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结论。他论证了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帝国主义战争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激化,据此,作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开辟了社会革命的纪元的结论,并且提出了关于革命形势的原理。他认为,所谓革命形势具有3个主要特征: 第一,统治阶级遇到危机,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第二,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异常加剧,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 第三,群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已表现为革命行动。并认为这种革命形势在当时的欧洲大多数先进国家和列强中是存在的。列宁还强调,不是任何形势都会引起革命,只有这些客观变化再加上主观变化才会产生革命。这种主观变化就是: 革命阶级能够发动足以打倒 (或摧毁) 旧政府的强大的群众革命行动。在革命的主观条件和革命的形势已经具备的情况下,究竟怎样进行世界革命呢?列宁认为: 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异常显著,使得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如德国、日本、美国等)在经济政治实力的发展方面很快超过了老牌资本会义国家; 然而世界上的殖民地已被瓜分完毕,因此,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就只有通过世界性的战争来重新瓜分殖民地。瓜分殖民地的基础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而“实力”是随着经济发展进程变化的。世界大战的结果势必使帝国主义的力量互相削弱,从而在帝国主义链条上造成薄弱环节。如果在这个薄弱环节上的某些国家,正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力量比较强大,又执行了正确的方针路线,那么无产阶级就有可能首先在这里冲破帝国主义阵线,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个首先取得革命胜利的国家,则可能是一个资本主义并不十分发达的国家。反之,由于帝国主义统治力量的不平衡和各国革命力量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主义革命要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则是不可能的。列宁的上述思想最早表述在1915年发表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 他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916年,列宁又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列宁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这一新理论,其意义在于揭示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预见和规划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最后发展到全世界胜利的前景,科学地解决了时代提到无产阶级面前急待解决的最重大、最紧迫的课题,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