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叶利钦下台
1987年11月11日,苏联改革的活跃人物、被外界认为是苏联政界一颗上升的明星、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叶利钦的地位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因“政治错误”和工作中的“严重缺点”而在莫斯科市委全体会议上被解除市委第一书记职务,舆论为之哗然。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生于1931年,俄罗斯人。早年毕业于乌拉尔工程学院,后来在苏联重工业基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担任州委第一书记近10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立即把他调到中央工作,于1985年7月当选为中央书记,进人高层领导班子; 同年12月又接替思想保守、工作一团糟的格里申出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又于1986年2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叶利钦的迅速上升,说明戈尔巴乔夫本人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对他是寄于厚望的。叶利钦积极主张改革,上任初期工作上的确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因为急于求成而带来的失误。促使叶利钦下台的导火线是1987年10月21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这次全会本来的议题是讨论戈尔巴乔夫在十月革命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报告,但叶利钦在发言中却点名指责党内第二把手利加乔夫,说他支持党内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是改革的阻力,并抱怨改革实际上没有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叶利钦的发言,在会场上引起了一阵强烈的冲击波,使得大会只好中断原定议程,与其展开激烈辩论。利加乔夫率先反击,指责叶利钦工作中有重大缺点,还企图把自己管理不善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并说明叶利钦已不适宜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职务。从苏联报刊公开的报道看,苏共中央全会上没有一人支持叶利钦。因此,叶利钦以 “经验不足”和 “得不到书记处支持”为由提出辞职。其实,叶利钦的下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苏共党内在改革过程中各种不同思想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986年初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上,刚刚崭露头角的叶利钦就慷慨陈词,提出了自己激进的改革主张。他猛烈抨击党的干部蜕化变质,要求取消领导人的特权,指责中央各部严重失职,应全面改组; 而利加乔夫则强调批评不能 “过头”,不能给党 “抹黑”,应有助于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两种调子形成明显对照。1987年以来,叶利钦在几次讲话中抱怨改革速度太慢,对改革成果评价较低,所以西方报刊称叶利钦为苏联最厉害和精力最充沛的改革者。同年10月初,他向各国驻莫斯科使节介绍改革情况时,大讲阴暗面,说目前莫斯科有2000名吸毒者,记录在案的妓女有1100名; 苏联关押的人是世界上最多的,所有监狱爆满; 改革成果不明显,人民已经不耐烦,开始丧失信心,领导人也有反对改革的等等。叶利钦的过激言论和作法,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和有保守倾向的干部,有人曾在莫斯科市宣传员大会上递条子骂他,让他滚出莫斯科。更为主要的是,叶利钦的主张与戈尔巴乔夫也不完全合拍。叶利钦虽是改革的热情支持者和鼓吹者,但不是头脑冷静的改革实践家。他偏激的观点和鲁莽的作风同戈尔巴乔夫既大胆又现实、稳健的改革主张是不同的。叶利钦把改革的主攻方向指向了党内特权阶层,在莫斯科采取了限制领导干部特权的措施; 在干部政策上也有“严重缺点”,认为要推进改革,就要“大量更换干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到两年时间,莫斯科市33个区,撤换了23个区委第一书记,莫斯科市委常委更换了100%。为此,戈尔巴乔夫本人及政治局都批评过叶利钦搞大换班的作法,但他未吸取教训,仍急于求成,指望改革一蹴而就,且又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应当指出,叶利钦在主持莫斯科工作初期,深入实际,时常微服私访或挤公共汽车,顺应民意,力主改革,曾博得相当一部分群众的好感,深得积极主张改革的人的赞赏和支持。他的下台无疑会对这部分人造成心里压力,打击他们的改革热情。但是,叶利钦下台并不会使苏联改革的进程停顿,只是在一段时间内给改革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在人们对于一些拟议中的改革措施如市场机制、价格改革、个体劳动等尚存较大争议的情况下,发生了叶利钦事件,难免会引起一些思想混乱,容易影响人们积极投身改革的热情,保守势力也会乘机抬头,使改革形势更为困难、复杂。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这一事件也提醒戈尔巴乔夫,为保证改革正常进行,在主要克服来自保守势力的阻力的同时,还要注意来自左的方面的干扰,现实地决定在目前条件下能把改革推进到什么程度,要兼顾各方面的意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因此,在叶利钦下台后,苏联领导人讲话和报刊宣传中都突出强调反对保守和过激两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