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乌兹别克,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位于亚洲中部。介于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之间。南部同阿富汗接壤。面积44.74万平方公里。首都塔什干。人口1902.6万(截止1987年1月1日),居全苏第三位; 城市人口占42%,农牧民早已由游牧方式而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主要通行乌兹别克语。乌兹别克包括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共和国以及11个州、153个区、104个城市、94个城镇。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总面积的80%,有一部分为景色单一的克孜勒库姆沙漠。在天山山系和吉萨尔——阿莱山脉之间,为富庶的费尔干纳盆地。属大陆性沙漠气候,平原地带干旱,夏季炎热。年降水量80—200毫米,山区达一千毫米。阿姆河与锡尔河为主要河流,对于灌溉有重要意义。矿藏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及有色金属等。阶级社会出现于公元前一千纪。11—12世纪时形成乌兹别克部落。13——15世纪受蒙古鞑靼的帖木儿王朝统治。15世纪出现了乌兹别克人的昔班王国。16世纪以后建立布哈汗国和希瓦汗国。19世纪60—70年代,乌兹别克的部分地区并入俄国。20世纪初,出现了第一批社会民主主义小组。乌兹别克的劳动大众参加了1905—1907年革命、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1918年3月建立苏维埃政权。乌兹别克的主要地区划归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国内战争期间,乌兹别克各族人民和红军一起,击败了白卫军和巴斯马奇匪帮。1924年10月27日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乌兹别克各族人民全力以赴地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在战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乌兹别克取得了显著成就。曾三次荣获列宁勋章(1939、1956、1980),1972年荣获各族人民友谊勋章,1974年获十月革命勋章。1986年工业生产总值较1940年增长22倍。主要工业有:机器制造、冶金、燃料能源、化工、建材、轻工、食品等。天然气工业为全苏所利用。还开采煤炭、石油。机机制造业主要有: 农机、电机建筑及筑路机械。化学工业主要有: 矿物化肥、化纤等。乌兹别克是苏联的主要产棉区以及养蚕业和洋麻种植业的主要基地。水稻、葡萄和瓜业产品销往全苏。1986年国民经济在业人员每1000人中有916人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乌兹别克共有医院1289座,每万人平均有34.1名医生(198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