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苏联社会阶级结构
现阶段苏联社会的基本成分是工人阶级、集体农民和知识分子。随着苏联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工人阶级在全苏就业人口中的人数和比重不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逐渐下降。60年代初,工人与集体农民为2∶ 1,而到80年代初则变为6∶ 1。这是苏联工业、服务行业和国营农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工人阶级队伍越来越明显地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的产业工人; 从事农业、林业的农业工人; 从事商业、公共饮食业、公用事业的服务行业工人。目前产业工人人数最多,其次是服务行业工人,再次是农业工人。二、知识分子队伍人数增长最快、变化最大。由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卫生保健等事业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就业人数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增长了1.1倍,知识分子这个原来人数不多的社会阶层在人数上大大地超过了集体农民,仅次于工人,居第二位,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超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分子在党内和自治共和国以上的苏维埃代表中的比重占首位。1979年选举的全苏最高苏维埃代表中,知识分子的比例最高,占45%; 其次是工人,占34.8%; 集体农民占16.2%; 其它占4%。1980年选举的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苏维埃代表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分别为49.4%和49.5%。现在苏联区、市委书记以上主要领导人都已经完成知识分子化。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都受过高等教育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三、集体农民大大减少。60年代以来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许多集体农庄转为国营农场,农村居民的社会成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59年集体农民占农村就业人口的57.3%,在农村居多数; 而到1979年则下降为35.9%,农业工人、农村知识分子增加到64.1%,开始占优势。四、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农村人口不断减少。随着工业的发展,城镇的增加,苏联城市人口一直持续增长,农村人口则大量流入城市。1959—1981年城市人口从1亿增至1.7亿人,而农村人口则由10880万人减少到9770万人; 城市人口的比重从48%增加到63%; 而农村人口的比重从52%下降为37%。在苏联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工人、集体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日益接近的主要表现是: 一,在生产资料关系方面的接近。这种接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合作化基础上农工综合体组织的发展,集体农庄同国营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的不断扩大,从而促进了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的接近。在农村里建立了跨集体农庄和其它跨单位联合公司。1980年这类联合公司有9700多个,比1965年增加近2倍。同一时期,它们的固定资金增加了19倍,已增加到80亿卢布; 职工人数增加了9倍,已达到71万人。二,在劳动组织方面的接近。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领域的劳动智力化程度不断提高。科学通过技术和工艺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直接生产者的劳动性质。整个社会和具体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人数不断增加。因为管理复杂的机器、装备和维修现代化设备要求具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工人同工程技术人员之间在生产中的差别逐步克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日益接近,在苏联出现了 “工人知识分子”阶层。三,在分配领域的接近。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分配领域大幅度地增加了低工资职工和集体农民的劳动报酬,从而使其平均收入的差距不断缩小。首先是工农之间的平均收入的差距日益缩小。6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在集体农庄实行 “有保证的”劳动报酬制度和优抚制度,使得庄员和工人获得基本收入的形式日趋接近。实行这种新制度以来,庄员的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大大地超过了职工的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其次是工人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一般知识分子收入的增长速度。例如,1940年专家收入比工人收入高115%,而到1979年则仅高16%; 1940年非专家职员收入比工人收入高11%,而到1979年则比工人低20%。但是由于熟练工人的工资接近甚至超过了专家的工资,而导致了一些消极现象,即降低了专家的信誉,使一些有文凭的专家去搞那些不需要专家技能的工作,从而造成大批专家流动。四,在教育水平上的日益接近。60年代以来,苏联科学技术的发展、普及中等教育制度的实施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推广,城市和农村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显著提高,日益接近。首先是工人的教育程度有了迅速提高。1959年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的工人占其总数的38.6%,到1979年已达到79%。集体农庄庄员的教育水平的提高比工人还快。1959年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的庄员占其总数的22.8%,1981年增加到63.4%。知识分子中非专家职员的教育程度也有提高。1959年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的人数占其总数的91%,而到1979年增至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