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苏联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苏共几十年来继承和发扬了列宁关于选拔后备干部的思想,把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管理、使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中一项首要的战略任务。苏共各次党的代表大会都要专门研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问题。198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在决议中强调“要完善干部组织建设工作,完善对作为提拔对象的后备力量的培养工作”。苏联后备干部补充的潜力很大,渠道甚多: 苏联每年有大学和中学毕业生约200多万人,这是一支具有专业知识、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 苏共党员至1986年已有1,900多万人,其中青年党员占很大比重,而且思想坚定、组织性强,是一支可靠的政治力量; 此外,还有几千万党外积极分子。这三股力量构成了雄厚的后备干部队伍的群众基础。尤为宝贵的是经过选举产生的各级党委的43万成员以及最高苏维埃和地方苏维埃的230多万代表,他们被视为党的“黄金储备”,是遴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主要来源。苏联为了完成后备干部的选拔,通常采取以下几点作为工作的指导原则。一、组织工作的科学性。一是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摸清现有干部的状况,预测人才需求的质量和数量,制订干部发展的年度计划和远景计划; 二是建立和健全后备干部制度,规定具体的选拔程序和要求,使选拔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做到有章可循。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央、边疆区、州以及市、区各级都把制订干部工作五年计划作为地区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许多部、联合公司都制定本系统、本部门关于后备干部工作的参考性文件。二、遴选干部的民主性。苏共二十七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 干部的思想道德品质、他们的实际工作、积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能力,应当成为干部各种调动的决定性标准。为此,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人选不应局限于领导人周围的狭小天地,而应由各个机关、劳动集体、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普遍推荐,然后再广泛听取党内积极分子、候选人的直接领导人、下属工作人员和知情人士的意见。发扬民主的目的,就在于开阔视野,挖掘人才。三、考察的客观性。通过多渠道推荐人才后,分步骤进行考察,由干部部门根据正式材料按规定要求初步筛选; 初步审查候选人的档案材料,并搜集补充材料; 集体研究候选人的实际活动和个人品质,研究时邀请社会团体代表和积极分子参加; 参加选拔的所有人员共同提出正式意见; 领导人或管理机关以命令、决定和决议形式予以公布。在考察中要特别注意候选人的工作实绩,分析他对党的工作方针、路线的执行情况、组织能力、有无创造精神,而不是仅凭一张履历表或概念化的鉴定就草率作出结论; 党组织和领导人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机会同候选人谈话,就当前形势提出问题,了解他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无独特的见解,能否提出中肯的建议; 还要尊重民意,在基层党组织和劳动集体的会议上讨论候选人的表现,深入地了解候选人工作作风、群众关系和道德品质,力争作出比较公正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四、结构的合理性。确定后备干部不仅取决于每个候选人的素质,而且取决于整个后备力量的组成,必须考虑到部门、地区、民族、妇女、非党人员等各种因素,对新兴部门和紧缺专业的人才重点挖掘,优先选拔。落后地区、少数民族要予以照顾,使他们也有代表人物进入后备干部队伍,得到培养和成长。选拔干部时重视配好一个领导班子所需的各类人才,要有擅长党务、行政管理、经济、教育、技术各方面的专家,使领导班子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使他们之间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组成一个最佳的领导核心,有助于把许多人的才能、知识和经验联合成为能够完成丰功伟绩的统一力量。五,全过程的公开性。在选拔后备干部的整个过程中,苏联特别强调公开性的原则。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上说: 扩大公开性是一个原则问题,政治问题,不公开就不可能有民主; 公开是对干部心理改造的出发点,应成为不断起作用的制度,中央以及各方面都要坚决予以贯彻。苏共认为,公开选拔干部是发扬民主和坚持群众路线的有力保证。只有公开才能广泛发动群众,扩大荐贤范围,深入挖掘人才; 才能全面了解情况,有效实施监督; 才能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增强党的威信,有利于候选人严格自我要求。在苏联,选拔干部的标准总的来说分三个方面: 一、政治条件是选拔的首要标准,这就是,忠于马列主义,高度的思想觉悟,坚强的党性,深刻理解并坚定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各项政策。二、业务能力是选拔的主要条件,它包括: 专业知识丰富,通晓业务; 视野开阔; 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进取心强,求知欲旺; 工作积极主动,敢于创新,分析敏锐,处理问题果断; 具有动员群众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组织能力,会做人的工作。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每个领导人都必须具有的,它的表现是: 作风正派,待人真诚、谦虚; 一心为公,不以权谋私; 有自我批评精神,不文过饰非,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应当指出,时代的发展对各类干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苏联已改变过去那种对选拔党的领导人侧重政治条件,选拔管理干部偏重业务能力的现象。苏共把列宁教导的“要管理就要内行”作为党务工作者的必备条件,决定大力选拔国民经济专家担任党务工作,目的是使党的领导人既熟悉党的工作,又精通业务,这样将对贯彻党的决议,提高工作效率,大有好处。现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边疆区委和州委书记的3/4,市委和区委书记有2/3受过工程技术、农业和经济的专门教育,并都具有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的实际经验。戈尔巴乔夫上任以后,在总的选拔原则不变的条件下又提出了新的用人标准。针对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时期国民经济生产停滞,干部暮气沉沉、无所作为、安于现状的腐败现象,他提出要大力改革,刷新吏制。他在苏共二十七大总结报告中批评说: 有人眷恋老一套事物,缺乏时代感,喜欢僵死的安排,习惯于园滑地讲话,害怕别人揭露真相,该是放弃不合适宜的老好人作风的时候了,并强调要选拔能独立行动,有独特见解,敢于承担责任的开拓型人物,以及那些善于找到不寻常的,而且是真正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并且坚决实施这种解决办法的人。总之,不墨守陈规,不安于现状,敢于变革,敢于创新,这就是苏联新时期的用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