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1956年2月14——25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30名,代表721.5万余名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有55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团应邀出席大会,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以朱德为团长的代表团。大会的主要议程是: 赫鲁晓夫作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 莫斯卡托夫作苏共中央检查委员会的总结报告; 布尔加宁作关于1956—1960年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大会就上述报告通过了相应决议,还通过了关于草拟苏共新党纲的决议,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经中央委员会全会选举,由11名委员和6名候补委员组成苏共中央主席团,由8人组成中央书记处,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应当指出,苏共二十大最重大的事件是赫鲁晓夫作的秘密报告。还在1954年时,苏共中央便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查斯大林时期的一系列案件。调查中发现,当时的许多不正常现象都与斯大林有关。赫鲁晓夫力主在苏共二十大上向全党说明真相,但遭到一些人反对。结果,在25日会议闭幕后,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报告长达4个半小时。报告内容在苏联国内作了传达,对外原拟保密,但美国中央情报局不久便得到了报告全文,并立即公诸于世,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震动。综合起来,这次大会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对国际政治和国际共运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赫鲁晓夫在总结报告中,对国际形势新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概括,依据当代世界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从而造成新的力量对比的基本现实,对三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了大胆地探索。1. 关于两个体系的和平共处问题。赫鲁晓夫指出,列宁最早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思想,这一原则一直是苏联外交政策的总路线。和平共处政策意味着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的竞赛,但并不放弃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苏联不想输出革命,也不想发动战争。在两种不同社会体系的竞赛中,社会主义体系的胜利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内政实行干涉来实现,而是依靠其生产方式的优越性来实现。赫鲁晓夫还肯定,中国和印度两国总理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目前条件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最好形式。2. 关于防止世界战争的可能性问题。赫鲁晓夫指出,列宁关于在帝国主义时代战争不可避免的论断,是建立在当时帝国主义比较强大、反对战争的社会力量还很软弱的基础上的。但在现今,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际阶级对比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社会主义力量和爱好和平的力量空前增长,已经有可能制止帝国主义的轻举妄动,因此战争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当然,要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危险保持高度警惕,决不放弃为和平而斗争,因为各国人民保卫和平的斗争越积极,防止新战争的保证就越大。3. 关于和平过渡的问题。赫鲁晓夫依据列宁关于不同民族走向社会主义将具有不同形式的论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人民民主国家,事实上已经走出了各自的独特的发展道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可以设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这些形式的实现,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将要同内战连在一起,夺取政权可以有多种形式,有暴力革命的形式,也有“通过议会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赫鲁晓夫认为,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大,他们只要把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力量团结在自己周围,并对机会主义坚决斗争,那么就有可能击败反动势力,取得议会中的稳定的多数,并且使议会从资产阶级民主的机构变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第二,批判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错误。在大会发言中,米高扬最先点名批判了斯大林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错误,其他领导人的发言也都表示反对个人崇拜,但集中批判斯大林错误的,是赫鲁晓夫所作的秘密报告。报告首先肯定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然后说明这个报告并不是全面评价斯大林的生涯和活动,而是就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有关问题,提供必要的情况。报告通过大量的历史材料,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六个方面的错误: 一是十分欣赏个人崇拜,通过各种方式抬高自己的威望,甚至亲自把称赞自己的话写进自己的传记中。二是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独断专行,把自己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谁要持反对意见,谁就会成为牺牲品。三是在肃反斗争中,把党内思想斗争的是非界限同社会上阶级斗争的敌我界限混在一起,制造大量冤假错案,使千百万无辜者被监禁,以至于处死。苏共中央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居然有70%被逮捕。四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前夜,缺乏必要的警惕,导致红军在战争初期的严重失利。五是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作出了错误的决定,断绝了同南斯拉夫的友好关系。六是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物质福利缺乏应有的重视。此外,在民族问题上,违背列宁主义的民族政策,把一些民族从原来的聚居地迁走,等等。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肃清个人崇拜的影响,报告提出了三项措施: 一是在思想活动和一切领域,必须肃清个人崇拜造成的错误和恶劣影响;二是党政机关要严格遵守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是要彻底恢复社会主义法制。第三,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制定了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大会总结了第五个五年计划执行中的经验和教训,通过了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 (1956—1960年) 的发展纲要,指出要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赶超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地建立共产主义的强大的物质基础”。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断取得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有更大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急剧高涨,并在此基础上使苏联人民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要完成上述任务,首先要发展重工业; 要继续贯彻列宁的国家电气化计划; 要大力发展和改进建筑工业,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会议强调要坚决执行加速技术进步的方针,把新科技迅速转变为生产力; 加速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力发展新的生产门类,并扩大工业的专业化和协作。会议强调要加速发展消费品,特别要发展农业,提高农牧业的产品率。大会还指出,在生产中要贯彻个人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要加强教育、科技同生产的联系。要扩大加盟共和国在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权力。大会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具备业务知识,以便对经济建设进行具体指导。